悬吊治疗技术--运动链
人体运动的根本,按照解剖学的定义,人体若干环节借助关节使之按一定顺序衔接起来,称为运动链(Kinetic Chain)。
在人体上,上肢由肩带、肩关节、上臂、肘关节、前臂、腕关节、手等形成上肢运动链;下肢由骨盆、髋关节、大腿、膝关节、小腿、足等形成下肢运动链。
在肌肉动力性收缩中,不论是等张收缩,还是等速收缩;不论是向心收缩,还是离心收缩,都有开放链和闭合链之分。
前面内容讲到了开链和闭链,这里不做过多讲解。接下来介绍几个其他的运动链。
一、整体运动链模型
一个整体运动链包括若干个运动链节段,一个运动链节段包括若干个运动链环节(运动链单元)。
一个运动链单元包括三个控制亚系:
1.神经亚系(主动)
2.骨骼韧带亚系(被动)
3.肌肉亚系(主动)
三个亚系协同作用维持一个运动单元的正常功能,当一个亚系出现问题,其它两个亚系代偿它的部分功能来维持这个运动单元的正常功能。一旦其它两个亚系失偿时,此运动单元就会失去正常的运动功能,出现运动弱链,引起临床症状或体征。
二、人体运动链模型分析
1.这一动作整体运动链包括:上肢运动链节段、躯干运动链节段、下肢运动链节段。
2.上肢运动链节段包括:手、腕、肘、肩运动链单元。
3.躯干运动链节段包括:颈椎、胸椎、腰椎、骶椎运动链单元。
4.下肢运动链节段包括:髋、膝、踝、足趾运动链单元。
以上如果任何一个运动链单元出现弱链都不能正确的完成这一动作。
三、脊柱运动链模型
1.脊柱整体运动链包括:颈椎节段运动链、胸椎节段运动链、腰椎节段运动链、骶椎节段运动链。
2.脊柱运动链单元包括:上、下椎体、椎间盘、椎体周围肌肉、脊神经。
3.脊柱运动链节段
颈椎运动链节段包括8个运动链单元。
胸椎运动链节段包括12个运动链单元。
腰椎运动链节段包括5个运动链单元。
骶椎运动链节段包括1个运动链单元。
4.脊柱先天相对运动弱链单元(4个):
C1—C2
C7—T1
T12—L1
L5—S1
此四个衔接点受生物力学影响,剪切力较大,运动中极易受伤成为薄弱点。
四、运动弱链累及模型学说
1.运动链就近累及模型学说
当某一运动链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功能降低变为弱链,此时上下相衔接的运动链受生物力学影响开始代偿,此弱链的功能长时间超负荷代偿时导致上下相衔接的运动链逐渐变为弱链,即运动链就近累及原理。
2.运动弱链跳跃累及模型学说
当某一运动链在不利因素影响下功能降低变为弱链,此弱链由于上下相衔接运动链较强,受生物力学影响,经过力的传导跳跃过相衔接较强的运动链,累及较远处相对较弱的运动链,使之成为弱链,即运动弱链跳跃累及原理。
五、运动弱链转移学说
当某一运动链在各种不利因素影响下功能降低变为运动弱链,此运动弱链经过手术或训练后恢复正常并得到强化,那么与此强化后的运动链相衔接的上下运动链会成为相对弱链。相对弱链在不利因素作用下成为真正的运动弱链,此过程即为弱链转移。强化后的运动链也可在其相衔接的弱链影响下再次变为弱链。
所以在悬吊康复训练中要注重整体运动链概念,必须把整体运动链的每一个环节运动链都训练到位,达到协调强化才能彻底治愈疾病。通俗讲,正常运动链、相对运动弱链、弱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六、弱链强化训练成为强链的过程的模型分析
1.整体运动链模型,比喻为一条扁担,由于长期受超负荷(内力或外力)不利因素作用,出现裂纹,容易折断,成薄弱连,即为弱链(如下图)。
2.此弱链经过训练强化后成为相对强链,那么与此链相衔接上下运动链成为相对薄弱连,即相对弱链。弱链的上下运动链转移,由正常运动链转化为相对弱链(如下图)。
3.相对弱链经过长时间的超负荷不利因素的作用再次出现裂纹,成为真正的弱链,相对弱链——真正弱链(如下图)。
4.如果相对弱链再次经过强化训练后成强化链,那么与强化链相衔接运动链继续转化为相对弱链(如下图),再次超负荷长时间损伤,变成真正弱链,向上下链点转移。
5.经过多次训练,使所有的相对弱链和弱链都转化为强化链,那么整体运动链经过多次强化后,不再有薄弱链,成为一个整体运动链(如下图)。
小总结
在用悬吊治疗技术进行康复训练时应注意,人体是一个完整的运动链,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连累到其他部位,导致症状更加严重,所以在进行训练时应该注重整体的训练,达到整体加强,保持功能平衡。
公司名称: 石家庄健朗设备
手 机: 15128198260
电 话: 0311-69053180
邮 箱: 999@sjzjanlen.com
地 址: 中国.河北.石家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