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多点多轴悬吊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选择符合治疗条件的2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2例,对照组1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Bobath和运动在学习技术为主的如桥式训练、跪位训练、坐站训练、上下楼梯及步行训练为主的训练方式。观察组再对照组相同训练计划的基础上加用多点多轴悬吊训练系统,选择仰卧位腰椎中立位放置、仰卧位骨盆上台和侧卧位拱桥三种治疗方式,每天治疗30min,持续治疗20个工作日。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下肢FMA平衡,Berg平衡功能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10m步行速度进行评估和比较分析。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下肢FMA评分、Berg平衡功能、FAC步行功能评分、10m最大步行速度比较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多点多轴悬吊系统可以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和步行功能。
悬吊训练系统在国内多见于运动员平衡协调和肌力的训练,临床上则主要应用于腰痛,颈椎病,髋膝疼痛等患者;近年来,也有一些研究关于多点多轴悬吊训练系统或者网架床悬吊训练装置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训练中的应用报道,大都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但评测的方法相对单一,且缺乏与常规平衡与步行训练间的比较。
本研究使用多点多轴S-E-T悬吊系统来提升偏瘫患者对躯干和骨盆的治疗,以增强其平衡和步行能力,并与常规平衡步行训练进行比较,进一步解释多点多轴悬吊训练系统对偏瘫患者平衡和步行功能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
2011年5月-2012年5月在本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偏瘫患者24例。病例人选标准:①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②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啪;③经头颅cT及MRI确诊的初次脑卒中偏瘫患者,病程1-6个月,年龄20-70岁;④无心、肝、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⑤简明精神量表(MMSE)高于22分且能配合训练者。
本研究人选患者中男16例,女8例;年龄59.8±8.5岁。24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12例与对照组12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病情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n05).具有可比性。
观察组和对照组均进行以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和平衡步行训练为主的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采用多点多轴悬吊训练系统进行训练,每天1次,时间为30min,观察20个训练日的效果。观察组患者选择仰卧腰椎中立位放置,仰卧位骨盆上抬,侧卧位腰椎中立位放置等三种悬吊治疗方式,主要目的是为了躯干骨盆的控制能力和患侧下肢负重控制能力。①仰
卧位腰椎中立位:患者仰卧位,使用弹性骨盆吊带置于骨盆部、非弹性藤、踝吊带置于膝、踝部,升高膝踝吊带直到髋关
节和膝关节屈曲450以上;②仰卧位骨盆上抬体位:要求下肢置于身体两侧,非弹性膝吊带置于患侧膝部,高度为保持膝关节屈曲90。,弹性骨盆吊带置于骨盘处,要求患者完成骨盆上抬时健侧腿和患侧平行,如果患者无法完成动作,在患侧踝部用非弹性踝吊带和健侧膝荚节处使用非弹性吊带,要求操作时礤关肖伸直,悬空或加非弹性膝吊带的健侧和患侧腿平行,通过向下压非弹性吊带来抬高骨盆使身体伸直,身体不发生旋转或者侧屈;③侧卧位腰椎中立位:患者患侧侧卧位,双手交义置于胸前、头部用非弹性头部带、弹性骨盆带置于腰部,非弹性膝部和髁部吊带置于患膝踝下方并抬岛到合适高度,要求患者患侧用力抬高躯干骨盆。治疗技术使用升降治疗库的高度和患者的距离央定悬吊带的长短、给予非弹性绳震动、增减弹性绳的长度、气垫放在肩胛间、治疗师给予腰部辅助促进等技术手段增减患者难易度,患者腰部感到疲劳但不感到疼痛为度。
1.3评定方法
分别对两组患者训练前及20个治疗日治疗后运动功能能,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进行评定。运动功能评定采用简式
下肢Fugl-Meyer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平衡功
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州;步行功能采
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unctiomd ambulaiionCategoTy.FAC);
lOm最大步行速度(maximum walking speed.MWS)进行测
定。评定采用双盲法,同一患者的前后评定由同一非课题
组成员完成,评定者均为我科中级职称的治疗师或医生。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得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SPSS15.O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BBS平衡功能评分、iOm步行速度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FAC步行功能分级评分用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2 悬吊系统结果
两组患者划哑利完成所有训练。患者训练前下肢FAM评分、Berg平衡功能评分、lOm步行速度、FAC步行功能分级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经20个训练口治疗后,观察组下肢FAM评分、Berg平衡功能、FAC步行功能分级、1Om步行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3 悬吊系统讨论
临床上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和步行功能的训练方法较多,近年来核心稳定性和核心肌群的训练用于脑卒中和脑瘫的康复治疗巾较多,常包括弹力带、弹性球、悬吊训练系统等。相关研究表明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提高人体在非稳态下的控制能力,增强平衡功能,更好地协捌不同肌群间力量的输出,提高运动效能。本研究观察多点多轴S-E-T悬吊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核心肌群包括深层的核心稳定肌和浅层的核心运动肌,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作用。核心稳定肌通常位于深层,是在骶棘肌、横突眦肌、横突间肌、歙突间肌、多裂肌、蕴横肌、腹内斜肌、腰方肌同时发挥作用的基础上形成功能,腰大肌后部纤维、膈肌、盆底肌群也参与其中,这些肌群通过离心收缩控制椎体活动,控制脊柱的弯曲度和维持脊柱的机械稳定性,在运动中起到稳定躯干、传导力量的重要作用。核心稳定肌训练足以稳定人体核心部位、控制身体重心、传递上肢力量。
为主要目的的运动控制训练,中枢神经损伤的患者进行核心训练的是为了打破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获得肌力、肌张力的正常及运动模式的正常。核心运动肌主要包括竖脊肌、腹肌、背阔肌等,通过向心性收缩保证发挥肢体力量和功能。步行中,患者只有更好地稳定躯干和骨盆,才能很好地保持站立平衡,运动肌必须保持一定的放松,才能允许躯干骨盆做分离运动,肢体功能才能平稳协调的完成,因此悬吊系统核心稳定训练对于脑卒中患者具有很好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的技术操作中选择了对脑卒中患者核心稳定关最密切的1个动作:仰卧位腰椎中立位放置、仰卧位骨盆上抬、侧卧位腰椎中立位放置。仰卧位腰椎中立位放置主要作用于瞍部的深部稳定系统,偏重于多裂肌、髂胁肌腰部纤维、最长肌腰部纤维;仰卧位骨盆上抬主要作用于腰、骨盆和髋关节区域,偏重后侧运动链的核心部分;侧卧位腰椎中立位放嚣偏重于侧面深层稳定系统如攘方肌、髂肋肌、最长肌等腰部纤维。在悬吊训练中,核心肌群的训练常包括后群的多裂肌、前群的腹横肌、侧方的腰方肌的训练,由于俯卧位腰椎中立位放置通过预试验训练中除个别功能极好的年轻患者能完成训练,绝大部分患者不适应或不愿意完成这样的训练,而患者基本都能完成实验中的二种体位训练,也方便治疗师的操作,因此选择了以上兰种体位为训练方式。在步行中,躯干骨盆的姿势控制主要来自桥网状脊髓柬的自动先行性姿势调整,此调整先于延髓网状结构引起的下肢变替运动功能。由于皮质嘲状柬为双侧传导,通过对侧相对占优势,从大脑皮质的各区域下行传导,但是接受这些纤维的桥网状脊髓束为同侧性、非交叉性传导,所以脑卒中患者的躯干多为双侧性障碍,患者难以进行稳定的抗重力运动,出现向屈曲方向的失控状态。训练中我们采用能够提高患者抗重力和稳定躯干的三个动作进行强化,由于神经肌肉功能的病损患者在开链运动和闭链运动中的功能都受到削弱。有研究表明,闭链运动更能有效地提高肌群间的协调收缩和闭链各环节的稳定控制能,因此,在悬吊系统悬吊训练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平衡和步行功能。
公司名称: 石家庄健朗设备
手 机: 15128198260
电 话: 0311-69053180
邮 箱: 999@sjzjanlen.com
地 址: 中国.河北.石家庄